如今,团队中,近30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相关的提名奖、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等称号,以及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等等,30余人入选了国家级人才计划。
我们团队氛围非常好,可以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狂,尤其是年轻人,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说到这里,冯建峰难掩激动,因为这一系列工作真正实现了研究是为了广大老百姓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福祉。
不久的将来,更多人都能选择脑体检项目,精准了解脑部健康状态,做到精神层面的治未病。冯建峰抛出这句令人震惊的结论时,坦率且认真。正如类脑研究院研究员程炜所言,他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一切以学术为中心。他2008年初来复旦,加入上海数学中心,担任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的主任,原因很简单,这里有一批人,大家都有共同的科研目标。截至目前,他们采集并跟踪了五六千名正常人的全基因、脑影像、肠道菌群和行为数据,并利用创新性的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很多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脑健康的秘密,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脑疾病预测与治疗打开了全新思路。
为了充分促进各学科人才的交流,他专门设置了多个讨论班,让大家各自汇报最新进展,交流学术前沿。扎根复旦,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自打回国,冯建峰已在复旦度过15个年头了,时间长到连他本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第五单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时延安、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彭文华、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巍、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袁国何作报告。
推动中国法学内外兼修实现自主性与国际性的高度融合10日上午,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纪委书记、副总编辑魏长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袁国何以耳熟能详的电车难题切入,论证了自动驾驶时代汽车生产者在生命两难困境中的编程义务,检讨了若干备选编程方案及其问题,分析了危险共同体等特殊情形对编程方案的影响,并讨论了预留用户干预选项的可接受性。陈鹏基于行政法的法律保留与宪法的法律保留二者之间的差异,阐释了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中基本权利法律保留的生成机理,提倡转变基本权利法律保留考察视角,并结合五种类型的基本权利法律保留,阐述了现行宪法中差异化基本权利法律保留问题。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
据悉,近年来,复旦大学法学院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推进法学研究的创新和深度发展,在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的深度融合上不断探索,力求为法治人才培养贡献复旦作为,为法学理论研究贡献复旦范式,为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复旦力量。2023年10月10日至11日,第六届法学前沿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思源报告厅举行。
从四个层次分析了我国编纂行政法典的基础,并在叙述中国式现代化对行政法典编纂提出的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给出了法典编纂的个性方案。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主持。蒋铁初以韩亿辩冤案为切入点,揭示了冤狱形成的三个阶段以及冤狱平反的三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韩亿辨冤的认识论逻辑与价值论逻辑,分析了冤狱平反的主客观条件要求,对中国古代的冤狱平反问题做了细致考察。在第四单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胡开忠、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东亮、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智航、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教授蒋铁初作报告。
刘敬东以法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问题导向,分析了法治一带一路面临的新挑战,指明了法治一带一路对国际法治创新的关键领域和基本路径。朱学磊认为,当前关于合宪性审查的相关理论无法解释实践中合宪性审查的多元图景,主张基于职权来源方式推进对合宪性审查的类型化研究,从而提高合宪性审查概念对实践的解释力。章永乐关注帝国研究转向,重新认识法律在近代帝国扩张与殖民统治中发挥的作用,阐释了帝国研究转向的学术资源基础,提出帝国研究转向要破除一系列迷思,增强法学研究和教育的主体性意识。杜宇表示,论坛主题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法学部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聚焦与关注当前法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类问题——看不到中国和只看到中国,既重视解决中国问题、贡献中国方案,也重视以中国为方法的研究,并将其纳入世界性的研究传统之中,使其成为世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巍指出刑法学是一门以实定刑法为基础的规范学科,应当从刑法学议题的自主性、刑法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刑法学方法的自主性三个方面推进中国刑法学的自主性,系统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刑法学的自主性纲领。在第一单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敬东、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郭春镇、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张辉、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章永乐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法学部主任、法学学科负责人李树民主持。
刘东亮借助认知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法官内心确信的形成模式,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心智计算、软计算属性,深入地阐释了软计算的工作机理,并提倡在法学研究中重视科学方法。在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日臻成熟的同时,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当前中国法学界的共同愿景。
基于双方共同的学术追求,本届论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汇聚国内法学各学科专家,聚焦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以及百年变局背景下当代中国法治与世界秩序的互动关系开展高层次学术研讨。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仪方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法学编辑王博主持。本届论坛以中国法学的自主性与全球视野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法学院承办,来自国内近二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应邀参加。班天可结合法学、经济学、财税学视角,剖析了房产的本质、房地产税的性质、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对学界关于征收房地产税合法性的质疑做了理论回应,论述了征收房地产税在我国的正当性。金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学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理论成果,构建起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为中国南方最早的法科教育机构,复旦大学法学院以卓越的学术实力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法学界独树一帜。基于双方共同学术追求推动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法学前沿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作为常设组织单位、国内知名高校法学院承办的小规模、高层次专业学术论坛。
张辉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从内向、外向、全球三个视角阐述了国际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阐释了国际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处处长胡传耸、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昌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复旦大学教授胡耀武、上海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舒晟岚、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万春、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王久存等参会。
胡传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主持开幕式。
他表示,科技考古业已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发展的方向,被列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10月11日上午,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202 吴文政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以及多个考古文博机构的3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参加盛会。本次会议为期四天,多位学者将通过主旨报告和分会报告形式,集中展示我国学者在考古年代学、地域考古(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冶金考古与陶瓷考古、环境考古与数字考古、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做好中华文明的价值阐释,为推动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的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近些年来,考古人类学在古DNA、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皆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进展。王久存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人类学学会在2021年特别设立考古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从一个侧面推动科技考古研究。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开幕式上,王久存代表校长金力回顾了复旦大学和科技考古的结缘过程,介绍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展。
他表示,学校致力于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考古新战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重要前瞻性学科布局,衷心祝愿会议取得丰硕成果。胡耀武代为宣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贺信。
当前,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迅速、成果丰硕,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深化多学科合作和科技支撑,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赓续历史文脉。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办,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人类学学会考古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王明辉代为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的贺信。陈星灿指出,科技考古学者的研究为深化考古学研究的价值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今后继续在国内和国际上讲好中国考古故事,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有效推动科技考古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
2023年10月10至13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第十六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市召开。王昌燧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现今中国科技考古在方法论上的多元发展,并强调要时刻牢记国家重大需求的责任,为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不懈努力。
夏鼐先生今年再版的专著《考古学与科技史》仍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期待科技史、考古学和科技考古共同做好中华文明传承。贺信强调,科技考古不仅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复旦大学正致力于推动作为一级学科的人类学建设,相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考古人类学必将得到迅猛发展王久存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人类学学会在2021年特别设立考古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从一个侧面推动科技考古研究。